一百年前,专家预言了,知乎为什么会比微博更
一个月前,我看上了一家教育机构推出的线上学习课程,于是微信加了课程顾问详细了解。
因为害怕自己被诈骗,不信任就这么把一千多人民币直接交到这个陌生人手上,所以要问的问题特别多,连着咨询了一两天,总揪着某个疑惑点不放手。
然后,课程顾问在不厌其烦地解答我连珠炮一样的提问之后,突然笑着给我发了一条消息说\"您可真是个小杠精\"呢。
我感觉自己嘴里噎了一口SHI,心说你怎么骂人呢。很但显然,顾问不可能侮辱自己的潜在客户,所以说,她以为\"杠精\"可以是一个中性词汇,但是在我看来,这个词就是对我的侮辱。
为什么我们两人同样\"网上冲浪\"十几年,却对一个词的褒贬含义有如此不同的理解?
如果同样的对话,发生在微博等网络社区的两个陌生人之间,结果就可能是,一个人以为自己幽默无比的同时,另一个人已经筹备好满脑子脏话准备开战。
接下来,我就要开始解释,类似的误解,是如何让大部分网络骂战、网暴发生的;
或者说,网络社区的“短评论”功能造成的误解,是如何成为,所有网络舆论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的。
01 若嫌此段啰嗦,可以不看
一百多年前,知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《普通语言学教程》中,提出了能指、所指与符号的概念。
他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,包含两项心里要素,由联想的纽带连结在脑子里。
此二要素分别是由概念和音响效果(语音留下的的心理印迹、声音的心理形象)。
索绪尔分别用能指和所指概括这两个要素,并且指出他们是紧密相连、彼此呼应并相互依赖的。
而出生于1901年的哲学家、精神分学家的拉康,推翻了这一观点。
他认为能指首先是一种没有具体意义的物质要素。
也就是说,它可能具有某一个固定的意义,但我们不知道它具有什么意义,所以对我来说它不具有任何意义。
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分裂的,“能指无法冲过阻隔到达所指而只能在横线(按:即\"阻隔\")的上方不断运行,在能指链(所有能指的组合)上不停地指向下一个能指,永无止境”。 【杜超,屠友祥.拉康与索绪尔:能指链的形成[J].山东社会科学,2017(08):73-81.】
而所指,必须在能指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被制造出来,在此之前,它是虚无的,不断流动的,充满不确定性。
能指链有两种运作方式:转喻和隐喻。
“隐喻是一个能指对另一个能指的替换或并置,替换则基于相似性,比如语义或发音的相似性……这种相似性很难为人察觉。” 【杜超,屠友祥.转喻与隐喻:拉康的能指链的运作方式[J].东岳论丛,2018,39(04):134-141.】
拉康认为,隐喻不但完成了在能指链中的能指与能指的横向的替换,“还完成了进入了‘所指的领域’,占据了所指的位置,产生了新的意义。”【杜超,屠友祥.转喻与隐喻:拉康的能指链的运作方式[J].东岳论丛,2018,39(04):134-141.】
在这一情况下,能指使得所指,也即心理层面的概念不再虚无,也不再流动。
词(字)典经常使用隐喻的方法解释词语,如《说文解字》中用\"追\"解释\"逐\",用\"逐\"解释\"追\",这就是典型的能指替换。
拉康认为,“在隐喻中,即使一个能指取代了另一个能指,占据了这个能指原有的位置,它的意义也仍然需要同周围的能指发生关系才可被确定下来。正是在这个关系链中的这个点上,意义才能产生。”【杜超,屠友祥.拉康与索绪尔:能指链的形成[J].山东社会科学,2017(08):73-81.】
他强调了一个能指若想确定它的意义,在用另一个能指替换的同时,还要求新能指就必须处于适当的(上下文)语言环境中。
当能指之间的相关性足够大时,当语言环境足够完足时,能指穿透阻隔到达能指(即在心理层面留下正确的概念)的效果就足够良好,它所固定下来的意义就足够\"稳定\"(即清晰而明确)。
拉康使用了\"锚定点\",来描意义被固定的\"时间点\",他还就此进一步说明:
句子只有通过它最后一个词才完成它的意义。每个词都为其他词的结构所预设,并且相反地由其追溯作用而规定了它们的意义。
上一篇:后世对古代四大美女的评价仅是沉鱼落雁闭月羞
下一篇:没有了